当前位置
主页 > 成功案例 >
根植于大地的一蔸奇葩——读《苗族贾理》
2023-03-07 00:13
本文摘要:世人念书,目的大要有四:一是实现“鲲鹏之志”,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最。二是为了实际的用途,如因职业的需求而读专业书籍。三是以修身养性,“采菊东篱下”,获取精神享受,提高自我为目的。四是为了消遣,消磨时光。 于我小我私家而言,自小胸无志向,人到中年,终日仍在为油盐柴米劳碌挥汗,无梦,亦无所想。阅读纯属打发无聊而又寥寂的时光。由于古今中外图书数目庞大,浩如烟海,让人不得不有所选择。

one体育app

世人念书,目的大要有四:一是实现“鲲鹏之志”,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最。二是为了实际的用途,如因职业的需求而读专业书籍。三是以修身养性,“采菊东篱下”,获取精神享受,提高自我为目的。四是为了消遣,消磨时光。

于我小我私家而言,自小胸无志向,人到中年,终日仍在为油盐柴米劳碌挥汗,无梦,亦无所想。阅读纯属打发无聊而又寥寂的时光。由于古今中外图书数目庞大,浩如烟海,让人不得不有所选择。

多年来,由于款学寡闻,囿于偏见,对于书籍的选择,我遵循四条基本的原则:一是历经时间验证了的世界文化“名著” ;二是在阅读经典的历程中,注意作者所推崇或引用的书目,以书寻“人”,再通过人寻“书”;三是文字优美,通俗晓畅,读来有趣;四是友人阅读后以为值得分享而推荐的书。王凤刚先生搜集整理译注的《苗族贾理》(以下简称为《贾》),就是今年仲春挚友推荐并馈赠的一部让我读后惊诧莫名的气魄雄浑的著作。

多年前,在阅读由英国人类学者詹姆斯·乔治·弗雷泽博士撰写的《金枝》的时候,对于其中的形貌:“中国西南苗族人聚居地域每一个乡村口都有一棵神树,村里住民相信他们最早的祖先的灵魂就住在其中并左右着他们的运气”、“在原始人看来,整个世界都是有生命的,花卉树木也不破例。它们跟人们一样有灵魂,从而也像对人一样地看待它们”。我就生发出延续至今的感伤,一是赞叹著作者渊博的知识,二是叹息绚丽多彩的苗族文化没能以更多样的方式更好地展现于世。

幸亏现在有了王凤刚先生用艰辛和智慧酿出了《贾》这坛苗族文化的“佳液”,让更多的人得以“品鉴”。也让这部曾经只能“听”的苗族“史诗”,可以供应人们阅读。王凤刚先生搜集整理译注的这部《贾》,由贵州人民出书社出书,为苗—华文双语对照译本。

由凡例、序、前言、正文及附录、后记组成,其中正文分为《序贾篇》、《创世篇》、《洪水篇》、《迁徙篇》、《乡村篇》、《婚姻篇》、《案件篇》、《祭鼓篇》、《巫事篇》和《结语》10篇,全书共80多万字。该书原始资料,搜集于贵州省丹寨县。其内容广博,涵盖了苗族的历史渊源、社会结构、迁徙史、伦理道德、民俗习惯、哲学思想、原始宗教、古代科技等等。世界是怎么形成的?谁缔造了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困惑整小我私家类最为紧要和基础的问题在《贾》中均有讲述和回覆。

与其说《贾》是一部书,倒不如说它是苗族心灵中一个不行或缺的组成部门。书名为《贾》,似乎有些奇特。奇特在于“贾理”这个令人感应疑惑的词汇。

它不是搜集整理译注者的杜撰。它是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大部门地域和黔南州的三都、都匀等县市的苗族地域,世代流传着的一种苗语称为“贾”(音译)的口传经典。“贾”,可明白为苗族先民独创的一种“口头诗歌”文类;“理”,即“贾”所承载的“内容”,与汉语的“理”相比,其内在更为辽阔,涵盖苗族人民的自然观、伦理观和价值观。

读《贾》,给我带来强烈的阅读“感受”和享受,自然这种感受来自于在我的阅读履历和规模内与世界人文经典的不自觉的对比中获得。纵观全书,其出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内容广博、有趣;二是译文优美、通畅;三是注释简明、精准。《贾》里的故事精彩绝伦,精彩得让人“炫目”。如“开天辟地”篇,讲述了世界缘起于一个叫“纽河”的地方。

在构树下,降生了苗族称为“嘎拉”(音译,下同)的天地初始神,续而繁衍出了叫“定拉”的司万物万业万艺之神和叫“你达”的开天辟地之神等众多天神地神,一时间,“纽河熙攘攘,黑水闹腾腾”。但天地相连,世界混沌沌。这时,智多艺强的“你达”,制秤量天地,知“天”重“地”轻,于是制锯割“天”补“地”,才支撑起“天”,才踏“地”下降,天地终于离开。疲惫的生山之神“冬农”在水鸟“迪明日”叼鱼喂食后,元气大增,下行“生山一串串”,上走“生岭一重重”,于是有了万山千岭。

播种之神“宝月妈妈”给山川大地披上了绿装,生出了枫树,生出了青杠树,生出了芭茅草,生出了蕨菜……。这时掌管寿命、财富和人丁之神“嘎对”就“指点”:从大岩洞,从小岩洞生出牛、狗、猪、鸡、鸭、虫、鸟、鱼、兽等动物。至此,开完了天,劈完了地,生出了万物。

在“日月纠纷”篇,太阳出去赶集做生意,一去经年,丢下妻子明日妮。月亮识趣可乘,与明日妮交媾,致其“腰粗肚大”。太阳返家,知其“鼓桩”被人越,“墨线”被人跨,于是去问居于园角寨边的蜘蛛,蜘蛛见告为月亮所为,并获得“彩花衣”,即蜘蛛身上或白或黄的“斑马纹”。

去问寨边晾禾架上的麻雀,麻雀亦指“越桩跨线“的为月亮,并获赠“圆项圈”,即米麻雀颈部的一圈灰白色的羽毛。再去与在寨傍塘边嬉水的点水雀核实,点水雀亦见告为月亮所为,并获赠“绿衣裳”,即点水雀身上翠绿色的羽毛。至此,太阳证据在手,于是请来银柱、金柱、石头、树木四大理老和万物万艺万事之神“洛定拉”来评判,判断月亮犯“辱妻罪”,并推举青蛙和蟾蜍卖力“执法”,同时制定了“以后日错就吃日,月错就吞月”的划定,在于“吃给世间看,吞给世人瞧”, 至此,了却了日月的一段纠纷。

这则故事,暗喻了“贾理”是评判宇宙万事万物是非曲直的“基础大法”,强化了其不行撼动的权威。在蛇与蛙的纠纷里(案件篇·蛇与蛙),故事说七十只小青蛙去向蛇借笙和鼓。青蛙对蛇说:你们蛇是九月吹笙,十月敲鼓;是祭祖的笙,祭祖的鼓;我们青蛙是正月吹笙,二月击鼓;是春耕的笙,生产的鼓。

one体育官网

蛇听后,以为言之有理,便将笙与鼓借与青蛙。借得了笙、鼓,青蛙们是“越吹越浓心/越敲越入迷”,于是鬼摸脑壳,想据为己有,便将笙断为三截,把鼓砍成三个,吞入肚中。然后去回禀蛇说:我坐久了,打瞌睡了,强盗把鼓和笙偷去啦!蛇听后,无可怎样,只好相信了。

到了春耕时节,蛙就拿出笙来吹,拿出鼓来敲,声音响彻云天。蛇闻音断定:“笙正是我的笙/鼓正是我的鼓”,于是便去咒骂青蛙:以后遇到你在路上、途中、田边、塘脚就要吃掉你。青蛙则回应说:“我身怀千崽/我肚育万孩/你吃也不完/你吞也不尽”。

这就是苗族把青蛙看作鼓神的传说。故事与在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存世或出土的许多铜鼓上,常见铸有青蛙的造型,可以说是相互呼应。在杨梅树和竹的故事里(案件篇·杨梅树和竹),传说洪水滔天事后,兄妹完婚再造人烟,万物复生。

种种树木花卉和人、动物一样会说话、行走,在枝枯叶坠之时会自动为人类当薪煮饭。在煮饭历程中,鼎沸汤溢,烫伤了榔树,导致其内含如米汤样的白浆;烫伤了竹子,致其留下凸出的竹节。于是引发纷争,只好请来掌握“贾”最多的杨梅树来断案。

杨梅树把纠纷归结为树木、荆棘“不喊自来家/不唤自临屋”所致,责命树木返回山崖居,荆棘转去山坡住。只留下竹子并为其疗伤,同时任命竹子为其助手。这也是为什么贾师在诵唱《贾》时,要把十二支竹签(贾签)放在一载杨梅树上,每次取、放贾签都要在杨梅树枝上挞一下的“谜底”,表现在传承和使用杨梅树的贾理。

《贾》的内容不仅涉及广博,而且充满了古朴的哲理思辨。我想,这或许就是“贾理”得以“准确如石砌屋基/牢靠似礁立水里/如砥柱巍然中流/似巨岩巍然大海”,犹如“巨枫挺立/似朵树参天”,永焕生机和活力的原因之一吧!如“不依父教锄伤脚/不遵母训针扎手”、“共生才繁荣/共存才优美”、“天不护兽行/地不护偷窃”、“缰绳长才好牵马/怀抱大才宜结戚”|“建仓的丈竿各一样/造屋的丈竿各一样”、“高不外月亮头顶/行不及月亮脚步”、“纠纷不息人死伤/火患不灭会燎原”、“瓜老瓜脱蒂/树老树翻根|”等等,读来,满口留“香”,余音绕“梁”,让人不得不有所思。一部精彩的翻译作品,关键在于译文者对原文的意思和气势派头、内容和形式的把控,并能运用译文语言中最为自然的表达手段来表达。这就需要译文者对原文要窥全豹,要烂熟于心,胸有成竹,然后投入语言的炼金炉中,加以熔化、剖析、重新组合、再缔造,提炼出最自然、最通畅的译文。

换言之,就是既能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得准确、充实,又能保持译文的通畅、自然。王凤刚先生出生在一个具有水族苗族双重血统且受苗族文化深深熏陶的农民家庭。

自儿时起便耳濡“口语版本”的苗族文化,目染“现实版本”的苗族民俗。他多年搜集整理《贾》的历程,亦是学习和掌握《贾》的历程。

这就使得他“对《贾》的内容了然于心,甚至能够背诵片段”。加之他有在中央民族学院接受苗族语言文学专业训练的履历,使他具足了“全面搜集”的视野和能力;“忠实记载”的文化秘闻和文字功底;“慎重整理”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这就让《贾》的文辞通畅、自然和优美成为事实。书中的佳句俯拾皆是,香气氤氲。如形貌农耕的场景:“到了七月/拿弯把镰刀/提拱背柴刀/割田坎草/砍田埂刺/不让鼠咬/不送鸟啄/风来抚摸/雨来滋润/分蘖满田/发蔸满丘。

(祭兴起源篇)。形貌少女“扁宪”的仙颜:皎洁的肌肤/像碓舂的米/像细纹的银/人见人赞叹/似卓鸟鸣果/人见人赞美/似卓鸟鸣食。

(婚姻篇·嘎来丢)。形貌开亲吃喜酒的情景:整天同吃肉/整日共饮酒/勾肩劝吃肉/抱颈劝饮酒/吃肉一碗接一碗/喝酒一壶接一壶/酒歌像蝉鸣/欢声如鼓响(婚姻篇·嘎来丢)。形貌生活完满的情形:谷仓多如田里螺蛳/苍柱密似水碾轮齿/情形真兴旺/态势真繁荣(创世篇·制人造侣)。

形貌争夺土地的局面:争夺下游的者德/争夺上游的方西/死抓不放如猴子/死攥不松似飞鼠/像猴子不舍深崖/像飞鼠不舍老藤(迁徙篇·者德方西)。这些对仗自然、毫无雕琢之迹和困窘之态的佳句,犹如泉源活水,自然就汩汩流进读者的心田,让人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在文学翻译作品中,为了使译作能够尽可能地展示原作的文化内在,如实通报原作中的文化信息,注释发挥着不行替代的作用。《贾》是苗族口传古籍“贾”的苗—华文双语对照译本,这就需要对配景质料、风土民俗、人物地名或特定时间、社会人文知识等作出须要的注释, 否则,读者阅读起来就难有轻松感,就会发生“隔”的感受,以至“放下”。十分难过的是,王凤刚先生对于《贾》的注释,不仅做到了“当注必注”,而且把注释写得十分的精炼详实,制止了繁简失度、注犹不注的现象,使读者借助注释的阅读,加深了对正文的明白和浏览。如对“赠鸡作订礼/送鸭作信物”注释为:“苗族婚俗,男方去女方家吃文定酒返回时,女方家要送一双小鸡给男方家带回,作为允婚的凭证”。

对“佳期定九月/喜日定十月”注释为:“苗族民间的亲事,一般都在夏历九月至次年正月间举行,纵然在其他月份完婚的男女,也多等到这个时期才补办婚礼”。对“甲虫护之魂/蜘蛛护之魄”的注释则引出一个知恩图报的故事:久公在一次打鱼中,遇一群鸭在觅食水边蜘蛛网上的蜘蛛,久公于心不忍,把鸭群赶走,救下蜘蛛。

有一只蜘蛛念其恩,遂登上天,偷偷的把网吐在命薄册久公的魂名上,导致司命之神嘎里嘎对派出卖力勾画命薄的四位手下一直找不到久公的魂名,于是久公活了一千八百年。这也就是苗族民间称蜘蛛为人命的守护神的“理由”。《贾》是一部“最早部门可能发生于苗族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代,累经数千年传承、生长、富厚,约至清雍正贵州改土归流前(公元1720年月),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版本”的口传经典苗—华文对照译本。关于本书的价值和功效,我不想多言,因为它不是万能的邪术,不会让你我有所谓的“改变”,它不会替我们解释生掷中的种种玄妙,也不会使人“脱俗成圣”,但这本书会让你有时机与苗族古老的宇宙观、奇特的历法、奇特的民俗、传奇的神话、诡异的巫术和有灵的万物作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和“对话”,会使你生发出敬意和愉悦,另有恒久的思考和无限的遐想。

研读、批判、吸收文假名著,是一项困难、庞大的缔造性的精神劳动。作为普通的阅读者,我未能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哲学的、美学的等各个层面去分析《贾》,也未能对其作出切中肯綮、恰如其分的评价。只是在阅读《贾》后,有所感,有所想,便不避浅陋,意在“抛砖引玉”,引起有缘人的关注和阅读。

one体育app

文章就要竣事了,我想借此对让原先云遮雾绕的《贾》——这座中华文化岑岭得以出现它的精彩和光线的王凤刚先生表达由衷的敬意。同时,我也要特别谢谢特意从丹寨县为我捎来这份丰盛精神食粮的美传兄,是他的“搭桥”,让我得以聆听《贾》这曲古老、神奇的“歌谣”。

最后,我想对将要或有意阅读这部书的读者说:以我的私见,这是一部让苗族文化回归世界文化森林的标志性文本;是一部可以与任何一本“世界名著”放在一起的伟大著作。注:原载《黔东南日报》2014年5月9日第5版,责任编辑:潘兴盛。

本文被王凤刚先生列入其搜集整理译注的120万字苗族口传古籍经典巨著《苗族贾理》(第二版)。附:《黔东南日报》编后语:本文作者对丹寨学者王凤刚搜集、整理、译注的苗族文化经典《贾理》举行了深入的研读,并站在人类文明和文化生长的高度,对《贾理》所涵盖的苗族历史渊源、社会结构、迁徙史、伦理道德、民俗习惯、哲学思想、原始宗教、古代科技等等,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论述。

同时,作者以专业的精神、扎实的学识功底、严谨的态度宁静易晓畅的语言,对《贾理》的文本价值举行了评析并予以高度而客观的评价。《贾理》在苗族历史文化中的职位有如西方的“圣经”,王凤刚先生以残疾之躯毕泰半生之功,将苗族民间口耳相传、但濒临消失的文化宝藏《贾理》搜集、整理、译注而成为浩浩“文本”,并得以出书刊行,这是对名贵的民族文化影象的掩护传承做了一件莫大的好事。

可是,自《贾理》出书问世以来,各种媒体包罗当地报刊、网络尚未泛起对其举行全面评析的文字,涉及《贾理》的一些文章仅是局限于对搜集整理者王凤刚事迹的报道。本报刊发此文,目的在于期望更多读者、学人相识到《贾理》的价值并引起重视,为掩护、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尽一份责任。

作者简介:东厨碎语,1971年10月出生,自由撰稿人。从中学时代开始揭晓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王凤刚, 男,水族,1945年4月生,贵州丹寨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67年9月到场事情,丹寨县委党史办原主任、助理研究员。

2018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数十年如一日致力掘客、掩护、传承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揭晓研究论文多篇,公然出书专著三部,其中整理译注的《苗族贾理》被国家新闻出书总署、国家民委列入“首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

2013年荣获由中华文化促进会、香港凤凰卫视团结评选的“中华文化人物”荣誉称呼。中宣部曾下发《关于王凤刚同志先进事迹的报道通知》,要求中央和贵州各级媒体增强对其事迹的宣传报道。


本文关键词:根植,于大地,于,大地,的,一蔸,奇葩,—,读,《,one体育

本文来源:one体育-www.shwxqczl.com

联系方式

电话:0958-62024663

传真:093-578843467

邮箱:admin@shwxqczl.com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红岗区滔远大楼5806号